萨拉乌苏河·捧着读你(二十四)
导语:
在鄂尔多斯草原南端,有一条蜿蜒的河流,它源于陕西西北定边县境内,流经内蒙古鄂托克前旗、乌审旗,然后从巴图湾村东折流入陕北境内,与响水河汇合后向东南方向流入黄河的支流无定河。在地层松散的毛乌素沙漠上,冲刷出一条宽阔幽深的“U”字形河谷。这条河流就被称为萨拉乌苏河。
萨拉乌苏,蒙语的意思是黄色的水。就是在这条河流一带,曾经是古老而灿烂的鄂尔多斯文明的发祥地。
萨拉乌苏动物群化石至少有45种以上,这里是名副其实的“化石之乡”。这些萨拉乌苏文化遗物和共存的动物群表明,萨拉乌苏河一带,曾经有很多的淡水湖,那里水草和森林茂盛,成群的动物活跃其间。生活在河湖两岸的“河套人”就是在这样水草丰茂的地方创造了自己的文明。为人类的历史的发展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。
本土学者杨道尔吉长期致力于北方草原文化的研究及创作,他将通过系列文章来为我们释读关于萨拉乌苏河的科学研究史。
萨拉乌苏河,捧着读你(二十四)
作者/杨道尔吉
萨拉乌苏河身处大西北(行政区划为华北),却因为低纬度且秘藏在毛乌素沙漠中,意外地包裹着一种温暖的关怀。即使在寒冬,萨拉乌苏河的岸边,也可以看到冰中透出的一缕茵绿——款冬花!心形的叶子,橘黄的花瓣,在白雪的映衬下,异常耀眼!
法国学者都走了,再没有回来。他们带走了从这条神秘河流发掘到的许多东西。这些东西,有一些被运回欧洲的法兰西,有一部分则存放在天津的北疆博物院。
北疆博物院似乎与萨拉乌苏河有密切的关系。1922年,正当桑志华在萨拉乌苏河进行考察,并且发现了萨拉乌苏河的“秘密”时,位于天津英租界马场道南侧的北疆博物院北楼竣工。1923年,“桑志华——德日进法国古生物考察团”在中国华北、西北进行大规模考察,所获得的考察成果成为北疆博物院最重要的馆藏。
→1924年,北疆博物院落成,但没有陈列。
→1925年,北疆博物院《黄河白河十年行程录》(1914~1923)全套六册(正文1600页)出版。同时开工建设陈列室。
→1927年4月,桑志华因为其卓越的自然科考和博物馆建设成就,荣获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十字勋章。
→1928年5月5日,北疆博物院陈列室正式对外开放。此时,德日进不在中国。
→1929年3月~5月,天津法租界市政委员会决定给北疆博物院拨款,启建南楼。因为种种原因,德日进与桑志华分手,离开了北疆博物院。
→1930年,北疆博物院研究力量加强。3月,俄国人科兹洛夫受邀前来。4月,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前来,负责爬行动物和鳞翅目昆虫标本的展览研究。5月,法国植物学家塞尔神甫前来,负责植物展览和研究。5月,巴甫洛夫邀请他的朋友、年仅18岁的俄罗斯青年斯特莱尔科夫前来,负责英俄文翻译并协助巴甫洛夫进行鳞翅目研究。
→1931年11月12日,植物学家塞尔神甫在采集标本途中不慎从骡背上跌落,身亡。
→1938年,日本侵华战争期间,英法租界被日军封锁,北疆博物院的野外考察及标本采集活动被迫停止。5月,桑志华奉天主教会之命回国。9月,海洋动物学家罗学宾接替桑志华担任北疆博物院院长。
桑志华先生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。他的自觉行为,执着地想在中国黄河流域收集尽量多的标本,以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。在20世纪初经济凋敝、兵荒马乱的中国,在没有任何现成的基础和经费支持下,他的努力令人敬仰。桑志华在野外工作期间,坚持每天记录,除天气及地理信息外,他对标本的采集过程,标本产地的风土人情、历史沿革等都有尽可能详细的记载,《黄河白河十年行程录》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1938年桑志华回到法国后,在奉行教职中渡过了晚年。1952年离世。
〖待续〗
鄂尔多斯市新媒体中心
鄂尔多斯发布
出品
转载请注明来源 违者必究